真理是甚麼?(一)
陳喜恩
「真理是甚麼?」這是一個曠世問題。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發出這個疑問。哲學家和文學家甚至窮盡一生,都是為了要給這一個問題尋找合理的答案。討論這一個問題可以從多方面入手。現在讓我們從信仰的角度入手討論。
顧名思義,「真理」就是「真實」和「合理」。吳宗文在他「中國宗教文化之迷信性」一文中,說︰「真理……是宗教信仰上『真實』而又『合理』的信念。」所以,凡值得我們相信的事、物、人或神,都必須是真實和合理的。世上可信的真理很多,遂一論述便如聖經中《傳道書》12︰12所說︰「著書多,沒有窮盡。」可是,在信仰的層面上,我們可以歸納一個原則,就是真理與真神有密切的關係。若我們所相信的神是假的,有關祂的敘述和記載他所說的話便不是真理。但若我們所相信的神是真的,有關祂的敘述和記載祂所說的話便是真理了。那麼,我們如何分辨神的真偽呢?大家都曉得,舉凡事物具備「真」、「善」、「美」這三個特性,都是可信的。現在就讓我們以這三個特性來作一個客觀評論。
第一、「真」。真神必須是真實無偽的。中國普羅大眾所關注的信仰,是哪一位神最靈驗,最有能力,而對於那位神靈是否真實並不覺得很重要。例如︰孫悟空是明朝吳承恩小說《西遊記》中的角色,卻成為很多學神打的人請上身的神靈。又如︰佛教中,最多人信奉的觀音菩薩,在魏晉南北朝早期所譯的佛經中,仍根據印度的神話傳說,本為男性,且在敦煌壁畫的觀音相中有兩撇淡淡的鬍子。後來,因佛教認為菩薩皆無生死,亦無性別,所以,後期觀音的造型有男相,也有女相。到了唐朝以後至今,觀音的造型則只有女相,而民間一般皆以她為一個妙齡女子。
究竟這一個觀念的變遷是怎樣形成的呢?流行的說法有多種,大都故事委婉曲折,其中宋人一說較為簡單。相傳觀音投胎為妙莊王的幼女妙善,天性貞潔,孝事父母。一日,父親患重病,就快要死。為了救父,妙善割手和捥眼,送父為食,父因此得愈。妙莊王即把她封為大悲菩薩,且下令在香山建造廟寺。由此可見,觀音的形像是為了要加強中國色彩而虛構的,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可是,不少中國婦女卻因覺得她靈驗,照拜不疑,這就是迷信。
其實,只有真實的才會靈驗,不真實的而又靈驗的,只是假象、幻象和想象,又或是巧合而已!基督徒信仰所關注的是神的真實性,所以在研究聖經的科目中,有經文鑑別學和考古學等,目的是要為所信的找出更準確的記載和歷史證據。耶穌基督確有其人,祂的名字和事蹟在第一世紀羅馬政府的往來公函和信件中都有提及。而且基督的神性亦可由殉道的基督徒印證。在耶穌復活升天後的三百年內,有不少基督徒因堅持信耶穌而被用酷刑對待。有被縛在木柱上活活燒死,有被拋入鬥獸場給猛獸咬死等,直到公元後313年,羅馬康士坦丁大帝立基督教為國教為止。試問︰若耶穌基督不是真神,誰會為一個長達三百年之久傳說中的謊言犧牲自己呢?
第二、「善」。神要為善必須是黑白分明,不會徇私舞弊和瞻徇情面。中國一般民間信仰的特質是「祈福消災,趨吉避凶」,在心中所存的是一種實用功利的宗教主義。所以,中國人常有一個「財可通神」的行賄信念,以為靠著香火和祭品,可以驅使神靈為自己作事。例如︰在美國華人餐館中常見供奉的關公,他是三國時代蜀漢的名將關羽。後人認為他勇猛善戰,義薄雲天,值得崇敬,所以便封他為神。民間對關公的稱呼頗多,最常見的是「關帝爺」、「武聖帝君」、「伏魔大帝」等。關公在唐朝開始受人祭祀,只是宋初曾一度被剔除,後來才再度被供奉,到明朝,他受尊祟的程度到達極盛階段。神宗時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震遠天尊,關聖帝君」。關公受人敬拜一直至今,不但歷久不衰,且有不斷擴張的聲勢。
一般做生意的人都喜歡供奉關公,一因仰慕他的信義,奉為守護神,以期合夥人秉承信義之道;二因他所用的青龍偃月刀十分鋒「利」,與生意上求「利」同字同音,求之獲「利」。另外,又因關公桃園與劉備和張飛結義為兄弟,及其擁有過人的勇武,在香港同時成為盜賊和警察的保護神。若盜賊要去打劫店舖,警察出動捉拿的時候,究竟誰可以得著保佑呢?可能要視乎誰的香火和祭牲較為鼎盛了。試問這樣功利和任人擺佈的神真的值得我們敬奉嗎?我們可以相信他的保守嗎?況且關公是因人的需要而冊封為神,再經歷代帝王敕封而成為民間的英雄神。
基督教信仰的真神喜愛正直,按公義審判天下,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祂頒佈十誡,又吩咐摩西說︰「我要將一切誡命、律例、典章傳給你,你要教訓他們,使他們在賜他們為業的地上遵行。」(申命記5:31)真神必須是善和公義的,亦要求信祂的人行公義。聖經上記載︰「耶和華豈會喜愛成千的公羊和萬條油河? 我豈可因過犯而獻上自己的長子, 因心中的罪惡而獻上親生的骨肉? 世人啊, 耶和華已經指示你們何為良善。 祂向你們所要的是什麼呢? 是要你們行公義,好憐憫, 謙卑地與你們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7-8當代譯本)
~文章下期再續~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