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素箋】寫在前面

溫清華

承蒙有人推介,又得編者賞識邀稿,這專欄才有幸出現在大家眼前。

初次見面,當然要交代兩件事:一、這專欄的標題,二、這專欄的內容。

這專欄被稱為「牧靈素箋」,並非作者的首選。未想到這標題前,曾想過要用下列名字:

  1. 「琅嬛拾珍」〔琅嬛,據說是天上的書庫,意思是在書房中找到寶貴的東西,想公之於世〕,但這名稱早被人採用,為不想拾人牙慧而決定放棄。
  2. 「勤向窗前讀」,改寫自宋真宗趙恆〈勸學詩〉中的最後一句,原意是想把那句改成「信徒若遂天父意,聖經勤向窗前讀」,後來覺得字數太多而不用。〈勸學詩〉的原文是: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3. 「倒轉無滴墨」,這想法並不只是「表態」,而是有來頭的。據說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1885﹚在寫《巴黎聖母院》/《鐘樓駝俠》﹙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 1831﹚時,屢被出版商追稿,而他因為所寫的劇本上演,甚獲好評,雄心勃勃想在其他方面發展,加上他搜集有關巴黎聖母院的資料還未完備,只好一再要求出版商延期。最後,出版商為他定下死線,聲明若未能兌現其承諾,他們將訴諸法律,收回他們預先支付的一大筆上期款項。雨果無計可施,惟有把自己關起來,在短時間內日以繼夜把這本小說趕出來。就在這樣的特殊情況下,雨果第二本最為人樂道的小說,終於在1831年殺青。出版後,因為好評如潮,使他著手撰寫他最著名的小說:《悲慘世界》。當雨果回顧出版《巴黎聖母院》的經過,他曾說:這是一瓶墨水所能作﹙This is what a bottle of ink can do﹚。當然,許多人對這情節的真確性表示懷疑,我對此也未深究。但因這故事,我想過把這專欄定名為「倒吊無滴墨水」,後覺太長又改為「倒轉無滴墨」。想到這名字後的一段時間,我差不多作出了決定,一來這名字頗具吸引力、二來相信即使日後寫的東西無人看,我也不會介懷,因我早已透過這名字預告有這種情況發生。我至終放棄這名字,是因與我在這專欄所寫的,毫無關連。
  4. 「牧靈素箋」是我最後決定採用的專欄名稱。原因是我是個牧者,牧養是我應分做的,而未來在這專欄中,我每次皆以書信的形式來與讀者分享。古代有許多用於書信的名稱,例如以動物來比喻書信往來的魚雁、鯉魚,在未發明紙張前,以寫信用的材料來指稱的簡或箋〔竹〕、牘〔木〕、素〔絹綢〕等。顧名思義,我希望以書信的形式,來建立和牧養要讀這專欄的人。

交代完這專欄的名稱和形式後,也應該談談這專欄的內容。上面講過作為牧養的目的,這專欄必須對讀的人靈性上有所幫助。這目的不容易達到。一來我知道讀者的要求「五花八門」,多到不可勝數,這專欄肯定不能滿足所有讀者們的需求。二來我個人的能力和學養也有限,即使知道某些普遍性的問題,也未必能為每條問題提供最適切的幫助或勸勉。因此,這專欄雖被稱為「牧靈素箋」,只望有限度地提供一些弟兄姊妹們常遇見問題的答案,要完全達到牧靈的目的實在未敢奢望。

經過一段時間在神面前等候,我決定在未來分享中,先為這專欄定下兩個原則〔或底線〕:一、按聖經書卷來寫,二、每次寫的都是針對某一問題。

先談談第二個原則,這原則有兩個問題。經文段落的中心訊息是其中一個問題;把書卷分段處理還算比較容易,但能找出某段落的焦點所在,所處理的問題,就「話難不難,話易不易」。書卷中固然有某些段落的內容較為清晰,但也有不少段落並非如此。既然決定按書卷寫,我就要硬著頭皮放棄某些焦點不清晰的段落,把它們與焦點清晰的段落連在一起寫。另一問題是處理段落所帶出訊息的應用問題;鑒於相距的時代久遠,聖經無法觸及我們今日生活的所有問題,加上聖經寫成的目的,並不像百科全書,許多時候只重複一些與我們靈命息息相關的問題,其他問題即使有講到,也都是點到即止。因此,在寫作過程中,最頭痛的是為針對某些特定問題,但浮現這些問題的個案卻令我費盡心思,因為我個人的接觸面,說到底也有限。

回到第一個原則,現下許多解答問題的人,都是就問題而在聖經中找答案,而其中引經據典的例子,往往忽略了經文的文理和關聯。因此,表面上頗具說服力的答案,實際有時是把經文抽離,甚至扭曲,去遷就和支持答案的可信度。有見及此,我會按整卷書來「回答」其中觸及的問題。不錯,這做法有一定的難度,其中以問題的範圍有所收窄,答案的完整性有待商確,討論也未必能暢所欲言等,最為顯著。但我認為,即使如此,這做法仍有其優點。一來,我不會斷章取義,二來,我不會無的放矢,三來,我認為讀者可透過這專欄,把該經卷全部看過起碼一遍。

未為這篇前言劃上句號前,我想預告所選擇和大家看的第一本經卷,就是《哥林多後書》。此書可說是保羅最富個人化的一份文獻,其中我們感受到保羅就他所經驗的,不但回答哥林多人的問題,還適切地表達他對這教會最貼身的牧養。下回見!


作者曾任香港及美國三間華人教會主任牧師,神學院兼任講師和基督教出版社副社長,及紐約中華海外宣道會牧師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