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說以色列】「巴勒斯坦」起源

黃老師

「巴勒斯坦」源於羅馬帝國的時候,當時哈得良平定猶太人第三次革命,[1]為了使猶太人忘記以色列,他廢除猶太行省,將以色列改名為巴勒斯坦,這名稱源於《舊約》的「非利士」,事實上,當時早已沒有非利士人了,只是引用名稱而已。

由以色列亡國(公元前586)到立國(公元1948年),中間經歷了三次猶太人革命,當巴比倫滅了南國,以色列基本上完全亡國,但先知們告訴以色列人,不要絕望,總有一天,他們可以回歸到以色列地,所以,猶大人一直有一個盼望,就是回歸到以色列,在逾越節晚餐後,他們都會相互說:「明年耶路撒冷見」可以証明這是猶太人的盼望。話雖如此,但是他們在寄居地,安居樂業,沒有宗教逼迫,他們不會想到回歸到以色列。過去幾十年,由於歐洲各國,阿拉伯人移居越來越多,反猶主義也日益高漲,經常受到迫害,所以,回歸以色列也增多,在立國初期,有出埃號的拯救行動,將在埃塞俄比亞受迫害的猶太人帶回以色列,以及最近俄烏戰爭,以色列也有專機將當地的猶太人接回以色列,立國後至今,回歸的猶太人,很多都是在自己寄居的地方,生活艱難,受迫逼或者經濟金融危機,他們才考慮回歸以色列,當然也有人是因為自己是猶太人,按神的心意回歸以色列。

猶太人真正起革命只有三次,一般來說,猶太人都在管治下順服地生活,除非當權者的宗教政策與信仰有抵觸,例如強迫他們到廟宇拜祭,他們便會激烈反抗,在波斯時期,他們都順服在波斯王朝底下,沒有意圖要獨立,在尼希米記記載,[2]他們都是被敵人誣告他們意圖起革命。

猶太人的第一次革命發生在公元前167至160年。當時,猶太人被希臘帝國分裂出來的西流古王朝管治,他們被強迫在神廟內拜祭偶像,馬加比家族於是領導群眾反抗。馬加比革命(Maccabean Revolt)成功以遊擊戰奪回耶路撒冷和聖殿,使猶太地區免於希臘化,[3]並取得了相對的獨立,後來,這個家族王朝發生多次內部鬥爭,國力不斷削弱;加上要抗衡強大的羅馬帝國,最終在公元前63年羅馬將軍龐貝攻佔耶路撒冷,公元前37年,大希律成為羅馬帝國在以色列的分封王,哈斯摩尼王朝正式劃上句號。

第二次革命發生在公元66至73年,最初是因為稅收的問題而引起衝突,後來演變成革命。在公元七十年,聖殿被燒毀,因為聖殿的黃金鎔鍊在石頭上,所以羅馬軍兵索性將聖殿的石頭搬走以獲取黃金,沒有留下任何一塊石頭,情況就如耶穌所說的:「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馬太福音》二十四2下)。這次革命被稱為「大革命」(Great Revolt),但沒有成功,參與革命的奮銳黨員逃到猶太曠野接近死海的馬撒大,及至公元73年馬撒大淪陷,革命正式告終。

第三次革命,就是巴爾科赫巴革命(Bar Kokhba Revolt)公元132-135年之間發生,當時因為哈德良將耶路撒冷改名為愛利亞加比多連”Aelia Capitolina”,將耶路撒冷變成一個希臘城巿,並在聖殿位置建立朱比特(Jupiter)神廟,所以,導致革命爆發,期間,猶太人在猶太行省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以色列國,可惜只維持了兩年,便被羅馬皇帝哈德良平定。自此以後,哈德良廢除猶太行省,將以色列改名為巴勒斯坦,並與敘利亞行省合併,成立新的敘利亞巴勒斯坦行政省(Syria Palaestina)。

哈德良這樣做,目的是懲罰猶太人,叫他們忘記以色列,不要再試圖革命,所以,當年稱為巴勒斯坦,這名稱跟阿拉伯人完全扯不上關係。雖然改了名字,不代表猶太人在以色列(即巴勒斯坦地)消失,根據考古發現,在北面加利利一帶,找到不少會堂的考古遺址,[4]因為革命後,猶太人遷移至加利利一帶,而米示拿和他勒目這兩部猶太人經典都是這段時期形成,在當時伊斯蘭教還未興起。[5]


[1] 一次革命是在希臘時期,兩次革命是在羅馬帝國時期.

[2] 尼希米記6:6-7信上寫著說:「外邦人中有風聲,迦施慕也說,你和猶大人謀反,修造城牆,你要作他們的王;你又派先知在耶路撒冷指著你宣講,說在猶大有王。現在這話必傳與王知;所以請你來,與我們彼此商議。

[3] 馬加比王朝又稱「哈斯摩尼王朝」。

[4] 在加利利一帶發現的會堂,通常可以推到公元2-5世紀。

[5] 伊斯蘭教的創立約公元7世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