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素箋】橫看成嶺側成峰﹙上﹚

溫清華

親愛的:

想不到短短一星期,又接到你的來信;滿以為問題已解答,卻又再被你追問:那位網上寫信給一位輔導員的可憐少女,她有機會與傷害過她的人復和嗎?

問得正好,再次多謝你給我機會思考「復和」的問題。前幾封信,我們就藉著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四1-五10,探討過保羅在傷害中的四個發現:﹙1﹚為所作負責:知存活的目的﹙四1-6﹚;﹙2﹚為所受感恩:知寶貝在瓦器﹙四7-15﹚;﹙3﹚為所得承擔:知實在受傷害﹙四16-五4﹚;﹙4﹚為所處信靠:知神與人共渡﹙五5-10﹚。

如果稍為實際一點來看,我們會發現保羅的分享,還是停在「知」的層面;至於他是否真的能跳出他所身處的困局,就在乎他帶著甚麼態度來做人,作甚麼改變來繼續他的事奉?因著神的恩典和憐憫,保羅終於發現,「復和」是目前他自己最需要的。但他要怎樣復和?跟誰復和?復和又怎樣影響他的事奉?這一連串的問題,還是由保羅自己回答較佳。讓我們先讀讀經文﹙林後五11-13﹚:

5:11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但我們在神面前是顯明的,盼望在你們的良心裡也是顯明的。5:12我們不是向你們再舉薦自己,乃是叫你們因我們有可誇之處,好對那憑外貌不憑內心誇口的人,有言可答。5:13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

保羅又重提「舉薦」問題,似乎薦信一事,對他來說帶來不少傷害。這也難怪,俗世的人為了搏出位(出風頭),得到別人的利益,必須抬高自己的身價,好像俗語說:「打腫自己的臉充肥佬」。在保羅時代,各地方教會沒有今日的「駐堂牧者」,許多時候就要靠一些「旅遊傳道者」的幫忙。這些人不一定個個有名氣,所以他們要靠一些有名望的使徒來推薦,這原是未可厚非的。可惜他們當中有些人,拿到了使徒的薦信,就放肆起來,除了向個別教會提供他們的「專業服務」,還向教會提供他們的「非專業」的讒言和謊言,以打壓其他牧者來抬高自己的聲望。在哥林多教會,當保羅不在時,就有這樣子的傳道人來到,他們竟然在哥林多人面前,說保羅的壞話,叫他們質疑保羅的使徒職份。之前保羅提過神的審判﹙五10﹚,所以這段經文一開始,保羅就提醒他的讀者,「主是可畏的」。跟著保羅針對上述情況,勸誡哥林多人重新思考「旅遊傳道者」的話。保羅的說法有點奇怪,他自問對神開放,希望也對哥林多人的良心開放﹙五11﹚。這種倒裝式的說法,其實是要哥林多人開放,認真的思想保羅過去在他們中間的為人,和他現在要向他們說的話。保羅認為那些人只誇外表而不重內心,所以單憑過去他本人和哥林多教會的關係,他已經不需要靠薦信,甚至不需要為自己多講說話。相反,那些人無論說甚麼,哥林多人有理由可以回答說:「我們所認識的保羅,不是你們所講的那樣。」﹙五12﹚至於有人批評保羅的為人,認為他的作風太情緒化,即近瘋狂,保羅就這樣子回應:「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五13﹚

保羅這段充滿憤慨的話,不僅表達他所受過的傷害,更表明他面對問題,作出了反省。他道出自己的清白,但也透露自己的狂與誇,以致造成哥林多人對他的誤解。許多時候,我們遇見問題,就把責任推在其他人身上。歸根究底,是由於在我們身上存留著不能除滅的其他人因素。生而為人,我們身上一定帶著其他人留下的印記,痕跡,和烙印,甚至我們日常的生活,也受制於其他人。這些影響,不單構成那個活在人面前的我們,更當問題發生在我們身上時,控制了我們的反應。這生命之特質,有人稱之為「自我形象」。曾經聽過一個見證,有兩兄弟一起成長。兄長長得較為精明,所以常常受到稱讚。有一天,父母帶他們去探望一位至親。其間,那長輩在那弟弟面前誇獎其兄說:「你哥哥真醒目(聰明),他將來最好做醫生。」想不到這句話,一直留在那作弟弟的腦中。他立志要讀醫科,為的要証明自己並不比哥哥差。「有志者事竟成」,他考上醫學院,順利完成訓練和實習,在醫院當醫生。但他原來非常厭惡這份工作,每天上班就好像做惡夢。直到有一天,他遇上了主耶穌,明白自己所處的困局,和形成在他生命中那扭曲的自我。最後,他離開了醫務工作,讀神學,並在神學院教書。

蘇軾的《題西林壁》有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看問題,必須從多角度入手。復和的第一步,就是試用不同角度看同一問題,不要把責任全推在別人身上,我們才能踏出復和的一步。你認為如何?保羅還有更多要與我們分享的,容許我在下封信才繼續。願神賜的恩惠平安,常與你同在!

清華敬覆


作者曾任香港及美國三間華人教會主任牧師,神學院兼任講師和基督教出版社副社長,及紐約中華海外宣道會牧師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