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蘋果

劍蘭

小時候,我在香港幼兒園(kindergarten)學了一首兒歌(nursery rhyme),「我是一個大蘋果」*,時至今天,竟然還記得哼出幾句歌詞。來了美國紐約市之後,四處都見到「大蘋果」這個標誌(symbol)。天真的我,還以為美國人都很喜歡吃蘋果。後來才知道,「大蘋果」(the Big Apple)是紐約市的綽號(nickname)。

在美國文化中,大蘋果一向都是指又大又好的地方,但經過體育專欄記者(sports Journalist),傑拉德 (John J. Fitz Gerald)於1920年,開始在《紐約早晨電報》 (New York Morning Telegraph)形容: 賽馬騎師們(jockeys)都渴望在紐約市讓自己的馬匹贏得大錢,並說唯一的大蘋果就是紐約市。

又到了1920年度後期至1930年代,爵士音樂家(Jazz musicians)經常在歌曲中稱呼紐約市為「大蘋果」。

直到1960年代至1970年代,紐約市因為罪惡泛濫,世界聲譽降低,會議及旅遊局(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吉列(Charles Gillett)刻意向遊客宣傳紐約市,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大蘋果」,他們招聘了一位籃球明星(basketball star),歡迎遊客來「咬一口大蘋果」(take a bite out of the Big Apple),並大量運用「大蘋果」的標誌製作了很多T恤(T-shirts)、飾針(pins)、貼紙(stickers)等等。從此紐約市就正正式式成為「大蘋果」了。

到了疫情後的今天,雖然罪惡率增加,「大蘋果」的遊客(tourists)仍然漸漸上升。金光燦爛的「大蘋果」仍然吸引大量遊客、新移民(new immigrants)、及尋求政治庇護者(asylum seekers)蜂擁而來。

對於「大蘋果」吸引人之處,除了兒歌之外,我更記得一個兒童主日學的故事,就是人類的祖先(ancestors),「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又悅人的眼目(pleasing to the eye),而且討人喜愛(desirable),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創世記3:6)就是這樣,在蛇(撒旦魔鬼)的試探下,迷人的禁果令人類的始祖背棄上帝。

因此,有一位人生經驗豐富的聖經作者指出這個繁榮世界(prosperous world)背後的真相……

「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翰一書2:16)

“For all that is in the world, the lust of the flesh, and the lust of the eyes, and the pride of life, is not of the Father, but is of the world.” (1 John 2:16 KJV)

當人們都在「大蘋果」中,尋找似乎風光歲月的生活,你是否也在尋找從世界而來?還是從天父而來的東西?

*我是一個大蘋果歌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7pemedpmo8


英文詞句:

  • asylum seeker /əˈsaɪ.ləm ˌsiː.kɚ/ 尋求政治庇護者
  • Jazz musician /dʒæz mjuːˈzɪʃ.ən/  爵士音樂家
  • jockey /ˈdʒɑː.ki/  職業賽馬騎師
  • journalist /ˈdʒɝː.nə.lɪst/ 記者
  • nickname /ˈnɪk.neɪm/ 綽號
  • nursery rhyme /ˈnɝː.sɚ.i ˌraɪm/ 兒歌
  • symbol  /ˈsɪm.bəl/ 標誌

國際音標符號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Phonetic_Alphabet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