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相近

2020年5月 | 君言才思
作者:吴君才

使徒保羅曾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馬書九:3)保羅熱愛同胞之情、捨己為族人之心,顯露無遺!今日,我們對同胞、對華人之愛及關心又多少?

華理克之《直奔標竿》一書,其中提及福音之拓展,往社區發展,去確認對象,向人傳福音,是可以文化及屬靈上來界訂對象。華理克認為教會須瞭解,並適應他們的文化,從而親近他們,向他們佈道,得着他們。

最近,教會有機會外展服事一群華人長者;面對老同胞,將接近他們之時,在傳福音的事上,有一些想法,願作交流:

要善用鄉土宗親之情去傳福音—

芝加哥的老華僑、長者,有不少是台山人。華人鄉土情懷仍深厚,各地各省語言的人,若操其鄉音,同聲同氣,份屬自家人,接納與溝通更容易!同鄉宗族,對所講說的,信任會較大,反應會較好!信徒因此應學好、練好其鄉音方言,以利日後福音工作。而且,於相處時營造—分親切、關懷的氣氛,於接觸及傳福音皆有助益。

要重視實體經驗—

華人思想方式以主體為重心,頗直觀、少客觀性分析;故傳統華人不多以數據、科學概念來看事實和真理,反而以主體心性去把握领悟,且又不怕抒發感情。因此,華人較喜歡能體驗及可實踐到的真理。所以,在分享福音時,須多用例證、某些信仰經歷、見証、真人真事等來佐證福音要道,果效會較佳。

要善用基督教的人觀—

華人文化是沒有西方的個體觀念,「自我」常被貶抑或壓縮,小我存在價值由大我肯定。此使華人變得畏縮、間接、含蓄、被動、壓抑及消極等。不少華人,尤其是長者,他們之自我形象低落,常自覺無用。此正是福音可彌補之處!因在傳福音時,可從基督教的人觀作起點切入,强調「個體」之獨立尊嚴和人的內在價值,人是按神的形像而造的;重視以「神」為本的思想,確認人的價值乃從神而來。此賦予「人」的意義與內涵,也解決了最基本的「自我價值」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要多一分人情—

華人重「人情」,以「家」為基礎,又有推己及人兼有宇宙萬物之思想。在「人情」下,客氣以禮相待,亦有好客精神;新知舊雨聚在一起閒聊,可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傳福音時,善用此等特性,多以家庭為本位的佈道模式,具生活化及靈活化,如:父母親節之聯歡聚餐、福音茶座、家庭營、旅行日等。重視「全人」的關懷,多加一些人情味,必更具吸引力!

要以多樣化的形式—

華人重視「天人合一」之理想境界,以之作為生命終極關懷;同時也追求豐滿平和的內在生命。故華人有溫柔敦厚,有隨遇而安,有極力尋求安定生活,有重視心靈、意境感應等,是多樣化的生命面貌。傳福音時,亦須留意多樣化的形式配合,不妨以「非說教式」的途徑來表達信息,藉多元多樣手法,如:書、畫、樂、劇、詩詞、文字創作、福音粵曲、影音媒介等來傳遞福音信息,增加趣味性及共鳴感。

總之,向華人同胞傳福音,就要設法拉近距離,與之相近,並須配合其場境及需要;且要考慮文化因素,以適切多樣的方法去達成。

(作者:香港建道神學院教牧學博士。曾於香港、美國紐約、及芝加哥牧會前後共三十年。現居芝加哥為自由傳道。)

文章轉載自《君言才思-事奉系列》2016年5月19日內容。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