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素箋】 橫看成嶺側成峰﹙下﹚

溫清華

親愛的:

謝謝你對我的忍耐。昨天收到你發的一條短訊,婉轉地要求我盡快完整地與你分享關於「復和」的信息,我希望這封信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讓我們一起看看餘下的經文﹙林後五11-13﹚:

5:18 一切都是出於 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5:19 這就是 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5:20 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 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 神和好。5:21  神使那無罪(無罪:原文是不知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

世界的人對得失斤斤計較,是因為他們覺得所擁有的有限,而且有朝一日也會失去。因此,他們對一切的「失」,無論是失敗、失戀、失業、失學、失威、失勢、失控等,都認為不可接受,也對此非常敏感,怕被人知道自己有所「失」。人如果不接受「失」,就不會接受那一個軟弱的自己、那一個不濟的自己。相反地,人常常以自己所有的,自己所得的為傲。保羅知道這一類「不能有失」的想法,是因為人〔信與未信的人一樣〕不接受一切來自神﹙五18﹚,所以他在這段經文的中間部分說:「5:18 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只有當我們知道一切都是恩典,白白地得來,我們才不會怕失去,甚至願意白白地捨去。假如這世界的人,活著是為了賺取,那麼我們作基督徒,活著原來是為了失去。保羅把我們信主的人,比喻是神差派在這世界作使者﹙五20﹚-一個駐外國的使節。這些人失去了住在本國土地,用本國語言的權利;甚至失去某些個人自由。但他們以國家利益為大前題,目的是建立自己國家和其他國家的友好關係。保羅就是這樣子看基督徒蒙恩得救後的身份和角色。我們所領受的恩典,包括我們蒙恩得救,被召作主在這世上的大使,目的是我們代表主耶穌,在這世界作大使,叫這世界與神和好﹙五19-21﹚。「和好」這詞,在這四節經文中出現了五次。為這緣故,基督徒的身分特別尊貴。同時,為了叫人與神復和,我們也要與神復和、與自己復和、與別人復和。當然,有了復和,我們才能攀上人生和事奉的高峰!

回顧一下保羅在林後五11-21的信息:

  • 不靠薦信,向神向人開放﹙五:11-13﹚
    保羅生命中有一新主人〔主權〕,所以他面對表裡不一的世界,不需要為自己死撐,反而向神向人活出自己來。
  • 不按肉體,效主出死入生﹙五:14-17﹚
    保羅生命中有一新標準〔價值〕,所以他面對留戀世界的人,感受主那份犧牲的愛,故能用新的眼光來看世界。
  • 不再為敵,作主使者修和﹙五:18-21﹚
    保羅生命中有一新資格〔使命〕,所以他面對計較得失的人,體會神捨子救世人的經歷,故能代表神與人建深交。

希望你能看出保羅獨具匠心的復和步驟:先交出生命主權,認定生命新主人,以道成肉身的精神,作為新標準衡量一切。最後,接受神的託付,以作大使的身分,代表神與人修和。用這套講法去看,那可憐少女若能信主,她復和之路就可以按此開展,甚至以宣教角度與傷害過她的人修好。二零零八年,杜克神學院﹙Duke Divinity School﹚開設了一個「復和研究中心」。兩位在該中心任職的學者,一位黑人神父和一個白人基督教牧師,就著他們身處的世界-非洲和美洲,把許多他們親身感受的真實故事記下來,寫成一本名為《復和萬有》的小書。在書的結尾,他們把復和作為宣教的十論點﹙ten theses﹚寫了下來,其中有五點,對我來說,在學習與人復和過程中特別有用:

  • 復和是神給世界的恩賜;醫治世界的深層破碎是由神和神新創造的恩賜開始。
  • 復和不是理論、成就、技巧或事件;復和是一個旅程。復和旅程需要哀痛的操練﹙discipline of lament﹚。
  • 復和旅程的終站是神新創造的和好﹙shalom﹚-既濟又未濟,卻在個人、社會、和生命結構等方面引發整全的改變。
  • 沒有記憶就沒有復和,因為沒有認真處理好與過去的痛苦和寬恕的呼求,就沒有一個和平明日的希望。
  • 沒有悔改就沒有復和,就是為建立新子民和新國度的將來,人可以與神一起同行。

但願我們一起努力,與傷害過我們的人一起走復和這一段旅程!

清華敬覆


作者曾任香港及美國三間華人教會主任牧師,神學院兼任講師和基督教出版社副社長,及紐約中華海外宣道會牧師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