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散記】 住在耶路撒冷

鄭媛元

第一次來以色列是在2019年,第一眼望見耶路撒冷老城,是站在橄欖山上。耶路撒冷城的四周群山環抱,就像詩篇所描述的那樣:「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也照樣圍繞他的百姓,從今時直到永遠。」(詩篇一二五2)

耶路撒冷老城

老城不大,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可以登上城墻,繞著老城走一圈,用不了一個小時。城中一條自西向東的大衛街(David Street)和一條從南到北的Beit Habad,剛好形成一個大的十字,把老城分成四個部份。不分東南西北的我,每次從城西面的雅法門(Jaffa Gate)進入老城,最簡單的記憶法就是:左手邊是基督徒區(Christian Quarter),與其毗鄰的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區(Muslim Quarter);右手邊就是大衛塔(Tower of David),它所在的就是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亞美尼亞區(Armenian Quarter);再往東走就是猶太區(Jewish Quarter),可以一直走到哭墻和聖殿山,據說從公元前八世紀起,就一直有猶太人居住在該區。

(從Jaffa Gate進入老城)

老城不大,但因為道路並不是橫平竪直的,又有很多分叉,加上眾多的商鋪和歷史古蹟交錯其中,一走進去就如同進了迷宮,很快失去方向。那時心底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什麼時候能在沒有遊客,商鋪還沒有開門的時候,在老城的街道上走一走,去真實地感受這座聖城?

2023年3月再來以色列,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租房,不曾想竟然有機會真的住在了老城中。

住進老城

能住進老城也是偶然。原本我在雅法門城外已經租了房,可以住到三月底。那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猶太社區,房東太太是一位寡居的畫家,房子裡到處都能看見她的畫作,大部分是耶穌畫像,或聖經故事。她是從瑞典歸回的猶太人,是彌賽亞信徒,但也會常常去猶太會堂敬拜。房子很大,但非常擁擠,所有可能的地方都擺上了床鋪,用來出租給來耶路撒冷的遊客。租給我的那間房本是她的畫室,裏面也加了一張床,可能是覺得我的房租有些便宜,她突然改變主意,要租給其他遊客,所以我只能住兩夜。我只有再覓新居。

雖然就要流離失所,但心中還是滿有平安的,不管明天如何,今天還是要再逛逛老城。

比起疫情前,老城內遊客減少了許多,但依舊是摩肩接踵,充滿了狹窄的街道。陪著我的朋友來耶路撒冷已經快四年了,曾在老城中住過兩年,看著她輕車熟路地帶著我穿梭在狹窄的街道上,我竟有些羡慕她。

我們去了老城中的教會,去了修道院,每到一處朋友就幫我打聽是否有空屋出租,可惜一再被告知,所有的地方都住滿了。

行走間迎面來了一輛小的四輪旅游車,我們側身讓路。朋友正好認識那司機,是一位阿拉伯基督徒弟兄,就熱心地又請他幫忙尋找住處。到了晚上,那位弟兄回信了,他的妻妹家恰巧有一間房可以住四個晚上。心中又是一陣感恩,神啊,這一定是祢的預備!

當我告訴猶太房東太太我找到了新的住處時,她又改變了主意,拉著我的手告訴我,這個房子是神為她預備的,是要用來祝福其他人的,她希望我能住下來,甚至告訴我,她五月份要回瑞典,九月才會回來,希望我能一直住在這裡。我感謝了她的好意,也告訴她,我已經答應了新的阿拉伯房東,不可以輕易毀約,因為基督徒一定要在凡事上作好的見證。

就這樣,我再次拉著重重的行李箱,從城外搬進了城內,從猶太人家移到了阿拉伯人家。

房東是一位阿拉伯姐妹,她的家坐落在老城的基督徒區。巷口就有一間宣道會的阿拉伯教會,小巷內到處懸挂著十字架,墻壁上、大門上也都貼著基督像或聖母像,就連路兩旁的花盆上也都畫著十字架。推開房間的窗戶,看見隔壁房頂上樹立著一個大大的十字架,遠處的鐘樓頂上也有十字架高高在上。想起主在榮進耶路撒冷後說的話:「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翰福音十二32)站在窗前,心中吟頌:「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詩篇八1)

三月的耶路撒冷,有點像溫哥華的冬天,有太陽的時候很暖和,氣溫在20度以上,遇到下雨天氣溫馬上降到了10度左右。耶路撒冷的房子都是石頭的,加上年代久遠,所以房間內特別冷,沒有暖氣,只好用羽絨服緊緊包裹住自己。瑟瑟寒冬中想起十天後就是逾越節了,聖經上記載說主耶穌被捕的那一夜,被押到大祭司的院子裏,「僕人和差役因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裏烤火;彼得也同他們站著烤火。」(約翰福音十八18)。和一位姊妹分享到耶路撒冷的寒冷時,她也想到了主降生在馬槽中的那個夜晚,原本以為以色列的冬天並不冷,三月已是如此,十二月的寒冷可想而知了。

猶太人最常說的一個字,大概就是Shalom,「平安」的意思,既是問候,也是祝福。房東是阿拉伯基督徒,我的朋友習慣地問候一聲shalom,她立即糾正說:我是阿拉伯人,不要和我說希伯來語,朋友馬上改口說salaam(也是「平安」的意思)。22日晚上,房東的姐姐姐夫一家來作客,她的姐夫就是幫我介紹房子的那位弟兄。因為第二天就是穆斯林的齋戒月(Ramadan),我很想了解一下老城內到時候會是怎樣的情況,以便安排自己的活動。這位阿拉伯弟兄馬上很大聲音地告訴我:我是基督徒,那不是我的節日。第一次和阿拉伯人有這麼密切的接觸,喜歡他們熱情的直率的性格,也對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知道他們的故事,想了解他們在耶路撒冷這個複雜而奇特的環境中,如何持守身份認定、文化、信仰等。可惜時間太短,語言也限制了交流。我和房東約好,下次來耶路撒冷,如果她有空房,我再來住,她欣然答應了。

告別老城

在離開老城的那一天清晨,我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趁著沒人的時候,好好認識一下老城。我最喜歡的一條路叫Via Dolorosa(苦路),據說那是主耶穌走過的路,經過那裏走向各各他。我獨自一人,不,還有頭戴荊棘冠冕步履蹣跚的主;沒有遊客,沒有叫賣的商人,卻似看得見人群擁擠,聽得見人群的呼喊:「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路加福音二十三21)……

此時的老城不是旅遊勝地,她的名字是撒冷,是耶布斯,是耶路撒冷,是錫安。

主啊,祢曾為耶路撒冷哀哭:「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馬太福音二十三37)祢也應許,待這地的人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就必得再見祢!(馬太福音二十三39)。

那個早晨,站在耶路撒冷老城的苦路上,我心中的祈禱:主啊,願這地的人都說,祢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You may also like...